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
小脑后下动脉(PICA)动脉瘤发生率较低,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.5%-3%。由于毗邻延髓和后组颅神经,给PICA动脉瘤的治疗带来困难。美国亚利桑那州St. Joseph医院和医学中心的Richard W. Williamson等收集41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资料,评估PICA动脉瘤破裂患者的长期预后,并与非PICA动脉瘤的预后进行比较。文章发表于2015年4月《Journal of Neurosurgery》在线上。
在415例患者中,PICA动脉瘤22例,约占5.3%。其中,囊形动脉瘤14例,梭形8例。19例患者接受夹闭术,2例弹簧圈栓塞术,1例在治疗前死亡。与非PICA的破裂动脉瘤患者相比,PICA动脉瘤在发病年龄(57.6 ±11.8 岁比 53.9 ± 11.8岁, p = 0.17),瘤体大小(6.2 ± 3.0 mm比6.7 ± 4.0 mm, p = 0.55),入院时Hunt- Hess 分级(中位III [IQR II–IV] 比 III [IQR II–III], p = 0.15),Fisher分级(中位3 [IQR 3–3] 比 3 [IQR 3–3], p = 0.53),影像学表现血管痉挛(53% 比50%, p = 0.88)以及临床上出现血管痉挛症状(12% 比 23%, p = 0.38)等均无明显差异。但是PICA梭形动脉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ICA动脉瘤(36% 比 12%, p = 0.004)。因而,术后患者因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,行气管插管和胃造瘘术等的比例比非PICA动脉瘤者显著提高(50% 比16%,p < 0.001);气管插管和胃造瘘术的比例与治疗方法,夹闭术还是栓塞术,无明显相关性(19.5%比 13.5%, p = 0.22)。与非PICA动脉瘤患者相比,PICA动脉瘤预后差的比例在出院时(91% 比 67%, p = 0.017)、出院后1年(63% 比 29%, p = 0.002)以及出院后3年(63% 比32%, p =0.006)均显著升高。
综上所述,破裂的PICA动脉瘤在发病年龄、瘤体大小、影像学表现、Hunt- Hess 分级以及Fisher分级上与非PICA动脉瘤患者无明显差异。但是,PICA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却明显差于非PICA动脉瘤,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PICA动脉瘤多为梭形动脉瘤,而且毗邻重要结构如延髓及后组颅神经。
(张檀编译,《神外资讯》编辑部主编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)
《神外资讯》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如希望转载,请联系“神外助手”。请各微信公众号、网站及客户端尊重《神外资讯》版权,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“神外资讯”。《神外资讯》,欢迎您转发朋友圈。